二语习得理论是《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的一大重要的考点,里面的考点多之又多。在笔试复习阶段也是令考生颇为头疼的一个部分,因为二语习得包含的理论太多啦!例如:中介语、对比分析、偏误、监控模式、输出理论等等等等。那么,小编老师提到这些理论的时候,你们脑袋中能够回忆出相关理论的相关内容吗?
今天小编老师会带大家来熟悉一个重要的理论——中介语理论。我们将会从中介语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考查方式等方面来介绍。
一 中介语的基本情况
中介语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在1969年提出的。这个理论的提出也被看成是整个二语习得理论的发端。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不知道大家看完红色的字体有什么感觉,明白吗?我想,可能是不明白。其实,用大白话来说,中介语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像目的语,但是并不是完全标准的目的语。
例如:我们总觉得外国人说的汉语怪怪的。对了!这个怪怪的汉语就是中介语!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怪怪的汉语,只是听起来像,但是不标准,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可能都有问题,但是呢,可能又不是很影响交际,所以这种怪怪的汉语就有了中介的作用。再如:中式英语。中式英语也是一种中介语。外国人能听懂,但是同样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都是不正确的。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中介语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中介语的特点。
二 中介语的特点
1 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介语只存在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
2 动态的语言系统,且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特点。
中介语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它是会变化的。变化趋势有两种,往好的方向变化,最后中介语消失;往不好的方向变化,中介语僵化,没法纠正。当然中介语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这和学习者自身、学习环境、教师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中介语可能就会慢慢消失。再说学习环境,现在大部分学习者学习汉语只是为了交流,如果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中说的中介语不影响他的正常交流,周围的人对该学习者也没有及时纠正其错误,那么该学习者会觉得他说的汉语就是标准的汉语,久而久之,他的中介语可能就固定下来,甚至“僵化”,最后无法纠正。
对于“反复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纠正的某个错误,可能还会在后期的学习中反复地出现。例如:一个已经通过HSK6级的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可能还会说出“我回去美国”这样的句子。
这里,小编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介语会完全消失吗?像大山,他说的汉语是中介语吗?
三 中介语理论的考查方式
对中介语的考查,一般会理论结合情景或者案例来进行考查,不会简单考查中介语的相关概念。
例如:
问这个情景对应的是什么理论,备选项有输入假说、输出假说、中介语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等。
好了,以上就是中介语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